山农珍姨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26章 高温下如何预防中署,日常养生常识,山农珍姨,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盛夏时节,太阳如火如荼地燃烧着,热浪如一只无形的大手,紧紧攥住了城市与乡村。老城厢的巷子里,一位老人摇着蒲扇,汗水仍浸透了衣衫;建筑工地上,工人们裸露的臂膀在烈日下泛着油光,汗水砸在滚烫的钢筋上瞬间蒸发;快递小哥穿梭于楼宇间,脸颊通红,呼吸急促——这,正是高温无声的围猎。
中暑,绝非仅仅是“热得难受”。它是身体在极端高温下,调节体温的精密系统全面崩溃的信号。从最初的头晕、乏力、大量出汗,到核心体温飙升、皮肤灼热干燥、意识模糊甚至昏迷,中暑是一条由轻到重的危险之路。最凶险的热射病,犹如体内燃起看不见的火焰,脏器在高温下迅速衰竭,短短几小时内便可夺人性命。医生们常说:“热射病不是疾病,是灾难。”其凶险程度远超常人想象。
一、环境之盾:打造清凉栖息地
1. 空间降温智慧:
巧借自然之风: 古老智慧依然有效。清晨与傍晚,当户外温度低于室内时,果断打开相对的门窗,让穿堂风带走闷热。在窗户上悬挂湿润的薄纱帘,水分蒸发能有效降低入室风的温度,带来丝丝凉意。
电扇的妙用: 电风扇不只是吹风。在风扇前放置一盆冰水或冷冻的矿泉水瓶,吹出的风会瞬间清凉不少。记住,风扇是对人吹,加速汗液蒸发散热;空调则是对空间降温,两者目的不同。避免电扇长时间直吹头部或身体某一部位,以防着凉。
空调的理性之道: 空调温度不必过低,26-28c是舒适与节能的平衡点。关键在除湿,湿度降低,体感温度会显着下降。定期清洁滤网,避免细菌滋生引发“空调病”。从酷热室外进入空调房,先在门厅缓冲几分钟,给身体适应温差的时间。
2. 物理隔绝热源:
遮阳为先:强烈的阳光直射是室内升温的元凶。使用遮光性好的窗帘(尤其是西晒窗户)、反光窗帘或在窗外安装遮阳棚、竹帘,能有效阻挡热量侵入。老旧小区的居民常在窗外挂上湿草帘,既遮阳又通过水分蒸发降温。
减少内热: 高温时段尽量减少使用烤箱、灶台等大功率发热电器。烹饪选择清晨或傍晚,多用蒸煮凉拌。一盏白炽灯散发的热量远超你的想象,换成LEd灯,既节能又清凉。
二、身体之策:聆听汗水的声音
1. 水分补给的艺术:
主动、足量、均衡: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随身携带水壶,定时补充。一个简单的观察:尿液颜色保持淡黄清亮,说明水分充足;颜色变深,就是身体在报警。高温下或活动时,每小时应补充200-300ml水分。
白水为主,辅以电解质:纯净的白开水永远是最佳选择。当出汗量大(如体力劳动、运动后),汗液带走的不仅是水,还有钠、钾等电解质。此时,可适量饮用淡盐水(500ml水加1-2克盐)、含电解质的运动饮料(选择低糖型),或自制绿豆汤、柠檬淡盐水。警惕含糖饮料和酒精,它们反而加速脱水。
饮食补水: 西瓜、黄瓜、冬瓜、番茄等瓜果蔬菜水分含量极高,是天然的“储水罐”。一碗清爽的冬瓜薏米汤、丝瓜豆腐汤,既是美食,也是补水利器。
2. 衣着的清凉哲学:
材质至上: 放弃那些闷热不透气的化纤衣物吧。选择宽松、轻薄、透气的天然材质:棉、麻、真丝。它们吸湿排汗,让皮肤自由呼吸。颜色选择浅色系,减少吸热。
设计助力:宽松的剪裁保证空气流通。圆领、V领比高领更凉爽。长袖薄衬衫在烈日下反而是物理防晒的好选择。别忘了透气性好的遮阳帽和防紫外线的太阳镜。
3. 活动安排的智慧:
避其锋芒: 上午10点至下午4点,是太阳最毒辣、地面辐射热量最强的时段。非必要,尽量待在室内阴凉处。将户外活动(如锻炼、买菜、遛狗)调整到清晨或傍晚。
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必须进行户外工作或活动时,务必量力而行。每工作\/活动30-45分钟,务必到阴凉处休息10-15分钟。逐步增加在高温环境中的时间,让身体有个适应的过程(热适应通常需要1-2周)。
警惕“小火慢炖”的室内中暑:通风不良、湿度极高的厨房、浴室、没有空调的顶层阁楼或朝西房间,同样是中暑的高发地。在这些地方长时间劳作(如做饭、洗衣)也要注意休息、补水、通风。
三、饮食之钥:脾胃调和自然凉
1. 清淡饮食,减轻负担: 高温下,消化功能本就减弱。大鱼大肉、油腻煎炸、辛辣刺激的食物,如同给脾胃“火上浇油”,增加身体代谢负担产热更多。选择清蒸、白灼、凉拌等烹饪方式,多食新鲜蔬果、豆制品、鱼类等易消化食物。
2. 苦味清心,酸味生津:
苦夏食苦: 苦瓜、莲子心、芥蓝、莴笋等苦味食物,富含生物碱,能刺激唾液分泌,清热泻火,增进食欲。一碗清炒苦瓜或莲子百合羹,是夏日的清心良方。
酸味开胃:醋、柠檬、山楂、乌梅、番茄等酸味食物,能生津止渴、收敛汗液、开胃消食。一杯自制的酸梅汤,或凉拌菜里滴几滴香醋,瞬间激活味蕾。
3. 利湿健脾,固护根本:暑多夹湿。绿豆、赤小豆、薏米、冬瓜、荷叶、扁豆等食物,能帮助身体排出湿浊,健脾益气。绿豆薏米粥、冬瓜荷叶汤、红豆山药羹,都是夏季祛湿养脾的经典食疗。
4. 温热适度,避免寒伤:过度贪凉,猛灌冰镇饮料、狂吃冰淇淋,虽得一时痛快,却会骤然关闭毛孔,抑制排汗散热,更会损伤脾胃阳气,导致腹痛、腹泻。冷饮应小口慢饮,更提倡饮用常温或温热的茶水、汤水。
四、急救之弦:生死时速的识别与应对
中暑急救,分秒必争。识别早期信号至关重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