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日本被孤立、贾东旭进厂
不大满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59章 日本被孤立、贾东旭进厂,我是恶灵,身在四合院世界,不大满意,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那场史无前例的荒诞剧——昔日帝国的元帅大将们如同脱缰的疯狗,争相嘶吼着炫耀自己屠戮妇孺、活体实验、细菌散布的“赫赫战功”——
其冲击波远远超越了硝烟弥漫的战场,如同两颗接连引爆的精神脏弹,将日本残存的国家形象彻底炸得粉碎。
紧随其后,《世界报》揭露的德特里克堡x-7区惨剧,美国庇护下的日本“医学屠夫”们用白人儿童重演活体地狱的铁证,更是将“日本”二字,牢牢钉死在了人类文明的耻辱柱上。
经济制裁的雪崩:战争废墟上刚刚冒出一点重建苗头的日本,瞬间被全世界唾弃的冰水浇了个透心凉。那些原本还在观望,或者出于战后物资短缺、试图与日本进行有限度贸易的国家——东南亚的泰国、菲律宾,南美的智利、秘鲁,甚至包括一些欧洲小国——
如同躲避瘟疫般,纷纷在巨大的国际舆论压力和国内民众的愤怒声讨下,紧急宣布**中止一切与日本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
国际清算银行冻结了日本账户,世界银行等机构明确表示拒绝提供任何重建贷款。
日本的对外贸易额如同高台跳水,瞬间跌至冰点,黑市上原本就高昂的粮价更是飞涨。饥饿的阴影再次笼罩列岛,城市里排队领取微薄配给粮的队伍长得看不到尽头,乡村则陷入更深的死寂。
战后经济复苏的微弱火苗,被这滔天巨浪彻底扑灭。
外交孤岛的绝境:在联合国大厦的会议厅里,日本代表的位置形同虚设。
任何试图辩解“这是少数军国主义分子所为”或低声下气请求国际援助的声音,换来的只有其他国家代表鄙夷的目光、毫不留情的打断和充满厌恶的斥责:
“一个纵容并诞生了如此反人类罪行的国家,有何资格谈论援助?”国际舆论场中,“日本”成了野蛮、无耻、不可信任的代名词。
其国际地位从战败国直线坠落,彻底沦为被世界主流文明所排斥、警惕甚至仇恨的“贱民国家”,外交空间被压缩到近乎于零。
国内沸腾的岩浆:日本国内,民众在战败初期的麻木和茫然之后,被这接二连三、由本国最高层亲口证实或包庇的惊天丑闻彻底点燃!
报纸头版不再是重建的蓝图,而是铺天盖地的国际谴责和国内民众悲愤的控诉。“都是那些疯子军阀和恶魔学者的错!”
“他们不仅毁了我们这一代,更毁了日本未来百年的国运!”
“我们的孩子将来如何在世界上抬头做人?”的怒吼与绝望的哭喊交织,在城市的废墟和乡村的瓦砾间回荡。
对军国主义高层的切齿痛恨与对国家前途的深度绝望,如同沸腾的岩浆,灼烧着每一个普通日本人的心。
裕仁天皇的“人间宣言”试图撇清皇室与军部的直接关系,但在如此滔天罪恶面前显得苍白无力,皇室的威信受到前所未有的动摇。
整个国家被巨大的耻辱感和深不见底的未来阴霾所吞噬,陷入了比战败之初更深的黑暗深渊。
与日本地狱般的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抗战胜利后北平城来之不易的短暂和平与复苏气息。
虽然接收时期的混乱仍在持续,国共两党在谈判桌下的角力暗流涌动,特务活动频繁,但压在头顶十四年之久的日本侵略者被彻底赶走,这铁一般的事实
如同驱散了漫天阴霾,让久违的阳光终于能稍微温暖这片饱受蹂躏的土地。
街市上的人流明显多了起来,虽然衣衫多显破旧,面有菜色,但步履间少了几分惶急,多了些许从容。
关闭多年的老字号商铺陆续卸下了门板,重新挂起招牌,伙计们用鸡毛掸子拂去积年的灰尘。
茶馆里又飘出了说书人沙哑的嗓音和茶客们的议论声,戏园子也重新开锣,咿咿呀呀的唱腔虽然还带着劫后余生的颤音,却顽强地宣告着生活的回归。
天桥的杂耍把式、卖豆汁焦圈的小摊贩也重新聚集,吆喝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充满烟火气的、属于平民的生存乐章。
人们脸上的皱纹里刻着战争的沧桑,眼神深处藏着对未来的忧虑,但至少此刻,呼吸着没有硝烟和膏药旗阴影的空气,那份对最基本安稳日子的期盼,如同初春的嫩芽,在心底悄然萌发。
何大清的腰在易中海和警察局那两次折腾后,落下了点阴天下雨就酸痛的毛病,走路时偶尔会不自觉地用手撑一下。
但这丝毫不影响他重新挺直了脊梁。丰泽园,这座在日伪时期靠着深厚底蕴和掌柜的圆滑勉强维持着体面、以正宗鲁菜享誉京城的老字号饭庄,在万众期盼中重新开张了!
掌柜的姓鲁,是个念旧又精明的山东人,亲自提着两包上好的茉莉花茶和一刀肥瘦相间的五花肉,登了何家的门。
“大清兄弟!”鲁掌柜握着何大清的手,语气恳切,“咱丰泽园的老招牌,不能倒啊!
灶上就缺你这把镇堂的大勺!回来吧!工钱好说,比从前只多不少!咱爷们儿一起,把这老字号的元气给养回来!”
何大清看着老掌柜花白的鬓角和殷切的眼神,再看看一旁眼巴巴望着自己的媳妇和半大小子何雨柱,一股久违的热流涌上心头,他重重地点头:
“掌柜的,承您看得起!我何大清,回去!”
“爸!您真回去当大厨啦?”何雨柱刚小学毕业没两天,正是半大小子吃穷老子、精力旺盛无处发泄的年纪。
一听父亲要回丰泽园掌勺,眼睛瞪得溜圆,仿佛已经闻到了酱爆的葱香、看到了油亮红润的肘子,口水差点流出来。
“嗯!”何大清一边小心翼翼地抚摸着掌柜带来的、簇新挺括的白色厨师服,脸上带着一种被需要、被尊重的自豪光彩
“掌柜的仁义,给的工钱厚道,还有提成!咱家这日子,总算能见着点油星,喘口匀乎气了!”
“那……那我不念书了行不?”何雨柱瞅准父亲心情好,鼓足了勇气,梗着脖子说,“我跟您去丰泽园!给您打下手!学手艺!”
书本上的方块字对他来说如同天书,先生讲的道理更是左耳进右耳出,他浑身的气力和对食物的热情,似乎天生就该挥洒在灶台之间。
“放你娘的狗臭屁!”何大清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顺手抄起门边靠着的笤帚疙瘩,眉毛都立了起来
“老子累得跟三孙子似的,起早贪黑,就为了供你个兔崽子念书识字,将来像你哥一样能有个出息,不用再围着锅台转!你倒好,刚念完小学就想撂挑子?看我不抽死你个没出息的玩意儿!”
“爸!爸!别打!我真不是读书那块料啊!”何雨柱抱着脑袋满屋子乱窜,像只灵活的泥鳅
“您让我去学厨子,我保证好好学!绝不给您丢人现眼!您看我力气大,剥葱剥蒜洗碗刷盘子,我全包了!”
他声音洪亮,带着少年人特有的倔强和对自己选择的笃定。
何大清举着笤帚追了两圈,腰眼一阵酸痛袭来,让他倒吸一口凉气,动作不由得慢了下来。
他看着儿子那晒得微黑的脸膛、结实的身板,还有那双和自己年轻时一样,看向厨房方向就发亮的眼睛,再想想自己当年不也是早早辍学,在灶台边摸爬滚打出来的?
一股无奈又带着点认命的情绪涌上来。他叹了口气,把笤帚往地上一扔:“唉!你个犟驴!跟你老子一个德性!行!不想念就不念了!明儿一早,跟我去丰泽园!先从最底层的学徒做起!剥葱剥蒜、洗碗刷地、倒炉灰!敢偷一点懒,耍一丝滑,看我不打断你的狗腿!”
“哎!谢谢爸!您就瞧好吧!”何雨柱如蒙大赦,乐得蹦起老高,仿佛不是去当学徒,而是去当将军。
对于他来说,厨房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炉火熊熊的热浪、食材在热油中滋啦作响的香气,远比学堂里之乎者也的枯燥诵读更让他热血沸腾,更接近他理解的“生活”。
何雨昂穿着那身标志性的深灰色中山装,如同一个无声的剪影,安静地坐在自己小屋临窗的旧书桌旁。
桌上摊着一本英文版的《地缘政治学》,但他并未阅读。他的目光透过擦拭得异常干净的玻璃窗,平静地注视着院子里父亲与弟弟的这场“交锋”。
他的存在感被刻意收敛,如同融入背景的静物。如今,他是军统北平站情报科深得站长郑耀先器重的少校专员“冷锋”。
丰厚的固定津贴、高额的任务奖金,再加上他利用超越时代的信息差和对人性的精准把控,在金融市场和黑市上进行的几笔看似偶然、实则必然的“灰色”操作,让他手中的财富远超一个丰泽园大厨的想象。
何家的饭桌上,几乎顿顿都能见到油汪汪的红烧肉、香气扑鼻的炒肝尖、或是整条煎得金黄的黄花鱼,白面馒头更是管够。
这在普遍清贫、一个月难得见几次荤腥的四合院里,如同一块散发着诱人香气的磁石,吸引着无数或羡慕、或嫉妒、或探究的复杂目光。
何大清媳妇将最后一道醋溜白菜端上桌,看着桌上丰盛的菜肴,再看看沉默寡言却仿佛深不见底的大儿子何雨昂,以及正狼吞虎咽、脸上沾着饭粒的小儿子何雨柱,心里五味杂陈。
满足感是实实在在的,一家人能吃饱穿暖,在乱世中已是莫大的福分。但大儿子那笔来路“干净”得过分又异常“丰厚”的收入,像一根细小的刺,时不时扎一下她的心。
那身笔挺的中山装,偶尔停在胡同口、接他出去的黑色轿车,都透着一股令人心悸的疏离和神秘。
她不敢问,也隐约知道不能问。只能将这份隐忧深埋心底,化作对儿子更细致的照顾——把他房间收拾得一尘不染,把他换下的衣服浆洗得笔挺,在他深夜伏案时,默默在门外放上一杯温热的茶水。
军统内部高效且相对隐秘的通讯网络,以及“冷锋”这个身份带来的行动便利,为何雨昂提供了绝佳的掩护。
他如同一个最高明的棋手,以极其隐蔽的方式,重新与城外老陈(陈山河)所在的组织此时已整编为八路军某部情报处搭上了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