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龙夫人搬进四合院
不大满意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35章 龙夫人搬进四合院,我是恶灵,身在四合院世界,不大满意,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北平的冬天,带着一种深入骨髓的干冷。寒风卷着尘土,在胡同里打着旋儿,刮在脸上像小刀子。然而,对于何大清来说,这1944年的初冬,却比往年任何一个冬天都显得“暖”一些。这份暖,来自丰泽园后厨那终年不熄的炉火,来自他腰间渐渐厚实的钱袋,更来自心头那份久违的安稳与希望。
丰泽园那朱漆大门、雕梁画栋的气派,何大清如今已能坦然走入,甚至带着几分熟稔的从容。
一年光阴,足以洗刷掉他身上初来时那份格格不入的局促与自卑。油腻的围裙不再是遮掩,而是身份的象征。
他不再是那个忐忑求生的二灶,而是凭借一手硬扎谭家菜功夫,赢得了后厨上下乃至挑剔食客认可的“何师傅”。
“何师傅,今儿‘黄焖鱼翅’的汤头,您给掌掌眼?”年轻的帮厨端着砂锅,恭敬地请示。何大清用长柄勺舀起一勺浓稠金黄的汤汁,凑近鼻尖一嗅,再轻轻吹散热气,舌尖尝了一小点,眉头微蹙:“火候到了,但‘顶汤’的鲜味没完全逼出来,再加半勺花雕,文火煨一刻钟,记住,火候要‘养’,不能急。”
他的声音沉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一年前,他还在为一道醋溜白菜是否能过关而心悬半空;一年后,他已能指点后辈如何拿捏谭家官府菜的命脉——那一口醇厚到极致、鲜香到骨子里的“顶汤”。
汗水浸透了无数次粗布褂子,手腕上添了几道烫伤的旧痕,换来的是技艺的精进和地位的提升。
工钱涨了,更重要的是那份管一顿晌午饭的福利,让他能把省下的口粮实实在在地带回家。每天下工时,怀里总揣着一个油纸包,有时是半个白面馒头,有时是几块炖得软烂、油光发亮的五花肉,那是给傻柱解馋的零嘴,也是给杨素芬补身子的心意。
何家的饭桌,早已不是一年前杂粮窝头就咸菜的寒酸光景。虽然远谈不上大鱼大肉,但油水厚实了许多。
何大清带回来的“折箩”——客人桌上撤下来、品相完好没怎么动过的菜肴,成了改善生活的美味。
傻柱捧着碗,吃得满嘴油光,圆乎乎的脸蛋上笑容憨厚满足。杨素芬身上的棉袄虽然依旧打着补丁,但气色好了,眉眼间也少了愁苦,多了几分温润的平和。她看着丈夫,再看看两个儿子,心里那份踏实,是乱世里最珍贵的暖。
然而,何家的光景,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变化,不在灶台,而在书桌。
何雨昂。
这个名字在四合院乃至附近的街坊邻里,几乎成了一个带着传奇色彩的符号。
一年前,他还是个沉默寡言的半大孩子,跟着父亲在军营伙房刷碗。谁能想到,短短一年时间,这个看似木讷的少年,以一种近乎妖孽的速度,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全部学业?他的学习过程,在旁人看来简直匪夷所思。
没有挑灯夜读的辛苦,没有抓耳挠腮的困惑。他就像一块干涸的海绵,平静而高效地吸收着课本上的所有知识。
老师们惊为天人,称其为“百年不遇的奇才”,同学们则视其为不可理喻的“怪物”,沉默地坐在角落,却能次次考试拔得头筹,尤其是那些艰涩的外语,在他笔下如同母语般流畅。
只用一年半,高中毕业证就拿到手,没有丝毫停顿。他揣着这张薄薄的纸,走进了北平一家颇具影响力的报社大门。
凭借在应聘时展现出的、对英、法、俄、日、阿拉伯语、西班牙语、马来语等多国语言近乎母语般的精通(他甚至能模仿不同地域的口音),他轻而易举地击败了众多有海外留学经历的竞争者,获得了一份外文编辑的职位。
工作清闲体面——主要是校对、编译一些国外通讯社的电讯稿,偶尔翻译些无关紧要的文章。薪水却颇为优渥,远超普通职员。
更让邻居们眼热的是,这位年轻的“何编辑”不仅拿报社的薪水,似乎还有额外的“稿酬”和“翻译奖金”源源不断地拿回家。
他们哪里知道,这些“额外收入”的源头,是何雨昂空间里那些搜罗自日本军官、阴阳师乃至更早“猎物”身上的珠宝首饰、金条怀表,正通过隐秘的地下渠道分批变现
这些带着血腥和恐惧气息的“横财”,被他用“报社福利”的完美外衣精心包裹,成了何家生活水平稳步提升的重要支撑。
“老何,你们家雨昂可真是文曲星下凡啊!”前院的三大爷阎埠贵,推了推眼镜,语气里满是掩饰不住的羡慕和一丝酸意,
“这才多大?报社的先生!一个月怕不得顶我仨月工资吧?你们老何家祖坟真是冒了青烟了!”
何大清每每听到这样的恭维,黝黑的脸上便堆满笑容,嘴里却要谦虚:“嗐,孩子自己争气,我们当爹妈的也就是供他念书,没啥大本事。”
他心里是真高兴,但也藏着一点连自己都说不清的、对儿子那份过分“平静”和“优秀”的隐隐不安。
这孩子,太不像个孩子了。不过,看着家里日渐宽裕,傻柱吃得白白胖胖,妻子脸上有了笑模样,那点不安也就被浓浓的满足感压了下去。
傻柱也背上了书包,进了附近的小学。可惜,何家在学习上的“文曲星”似乎只照耀了何雨昂一人。
傻柱坐在教室里,对着书本上的方块字和蝌蚪般的数字,眼神空洞茫然。老师讲的课,对他来说如同天书。
考试成绩次次垫底,作业本上鲜红的叉叉触目惊心。不过傻柱自己倒不甚在意,他心思简单,吃饱穿暖,有力气在院子里疯跑,帮妈妈搬个煤球,就是他最大的快乐。
他那憨厚的傻笑,是烟火气十足的何家小屋里,最鲜活温暖的底色,冲淡了何雨昂带来的那份过于“完美”的冰冷感。
与何家蒸蒸日上形成惨烈对比的,是中院贾家的彻底沉沦。
贾富贵终究没能熬过这个寒冷的冬天。缠绵病榻多时,耗干了家里最后一点积蓄和贾张氏最后一丝气力,在一个北风呼啸的深夜,无声无息地咽了气。
贾张氏的哭声嘶哑绝望,穿透薄薄的墙壁,听得人心里发毛。办丧事的钱都拿不出来,最后还是院里几个老住户看不过去,凑了点钱买了副薄棺,草草发送了。贾家的顶梁柱彻底塌了。
生活的重锤,毫不留情地砸在贾张氏身上。她求遍了街坊四邻,起初还能借到一点米面,但杯水车薪,日子长了,谁家也不宽裕,怜悯渐渐变成了疏远和厌烦。
万般无奈之下,贾张氏放下了最后一点残存的羞耻和自尊,用冻得通红皴裂的手,敲开了胡同深处那家暗门子妓院的后门。
老鸨叼着烟卷,上下打量着这个憔悴不堪、眼角已爬上细纹的女人,嗤笑一声:“哟,这不是前院的贾家嫂子吗?怎么着,富贵兄弟走了,日子过不下去了?”
刻薄的话语像针一样扎在贾张氏心上。她低着头,攥着破旧棉袄的衣角,声音低得像蚊子哼哼:“求…求妈妈给口饭吃,啥活都行…”
最终,靠着几分残存的风韵和一股子豁出去的狠劲,贾张氏得到了一份最卑微的活计——给嫖客端茶倒水、打洗脚水、捏肩捶背。
妓院里弥漫的劣质脂粉味、汗酸味、洗脚水的馊味,混杂着男人们肆无忌惮的调笑和粗鄙言语,成了她每日必须浸染的空气。
她低眉顺眼,动作麻利,把那些散发着脚臭的盆子刷得干干净净,把滚烫的洗脚水端得稳稳当当。
偶尔,遇到那些喝多了酒、出手还算阔绰又荤素不忌的客人,在昏暗的灯光和浑浊的空气里,为了多挣几个铜板给儿子贾东旭买点吃的,贾张氏也只能咬着牙,闭上眼,半推半就地把自己也卖了。
生活的碾盘,早已将她最后一丝体面碾得粉碎。她的眼神日益麻木,只有在看向儿子时,才透出一股母兽护崽般的狠戾和不顾一切的浑浊光芒。
贾东旭缩在角落里,看着母亲疲惫麻木的脸和身上洗不掉的异味,眼神怯懦又厌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