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板写手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82章 契约风云涌,我家住在大陕北,画板写手,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安娜突然举起树皮本子:“婶,我们可以绕过商行!” 她翻到夹着的宣传单,“上次巴黎展认识的玛丽娜,说能帮我们联系海外订单。” 周教授推了推眼镜:“只是金枣保鲜不易,陶罐运输也......” 他的话被建军打断:“老辈人用蜡封枣、稻草裹陶,走西口都没坏过,还怕这点路?”
深夜,塬坡上的风裹着硫磺味掠过窑洞。秀兰坐在老槐树下,护树钱突然发烫得厉害。铜钱表面浮现出省城商行的画面:薛家正与神秘人密谈,桌上摆着与地髓相似的发光物件。她起身敲响李虎的门,却发现车间灯火通明 —— 后生们正在赶制特殊陶瓮,瓮壁夹层填满干燥的艾草和碎陶片。
“兰子婶,” 李虎抹了把脸上的陶泥,“我寻思着,把金枣封在这种瓮里,再埋进枣树下的地窖,兴许能多存些日子。” 他举起刻刀,在瓮口刻出双重护窑符,“就像给金枣穿了件盔甲。” 秀兰看着跳动的窑火映在众人脸上,突然想起祖父常说的话:“窑火越旺,人心越齐。”
当第一声鸡鸣响起,陈家洼的男女老少已在枣林忙碌。赵大姐带着妇女们采摘金枣,每颗都用新纺的粗布仔细包裹。张哥蹲在村口检查陶罐,用 “认主液” 在每个容器底部写下编号:“这些金疙瘩,一颗都不能少!” 陈明德在一旁记录数据,突然剧烈咳嗽,指缝间渗出的血竟泛着淡淡的金色。
晌午时分,远处的山路上又扬起尘土。这次来的不是商队,而是几辆载满农学院专家的马车。领头的老教授跳下车,握着秀兰的手激动不已:“听说这里的金枣能改变土质?我们带来了测土仪......” 他的话被建军拦住:“使不得!老辈人说,地脉宝物见不得洋玩意儿。”
老教授愣了愣,随即从怀中掏出本手抄的《土脉经》:“老哥,我这本可是从故宫博物院抄来的孤本。” 他翻开泛黄的纸页,“上面记载着用陶瓮养土的古法,与你们的地窖藏枣不谋而合。” 建军的旱烟袋当啷落地,盯着书页上熟悉的字迹:“这...... 这是我曾祖父的笔迹!”
暮色再次漫过塬坡时,老槐树下摆满了实验器具和陶罐。秀兰将地髓石子研成的粉末分成两份,一份掺进陶土,一份拌入金枣酱。李虎亲手烧制实验用的陶盘,盘底刻着北斗七星与金枣图案。“成与不成,就看这一窑!” 他将陶盘推进窑炉,火焰舔舐着陶壁,映得众人脸上忽明忽暗。
深夜,塬坡上的风带着焦灼的气息掠过窑洞。秀兰站在老槐树下,望着窑厂方向跳动的火光。护树钱在掌心发烫,铜钱表面浮现出模糊的画面:薛家商队正在集结,领头的人戴着枣木面具,手中握着能操控地髓的神秘器物。她知道,金枣引发的这场商战,不过是更大危机的前奏。薛家背后的神秘势力究竟是谁?地髓石子与金枣结合又将诞生怎样的奇迹?而陈家洼的老老少少,能否在这场暗流涌动的较量中,守住黄土地赋予的馈赠?远处,李虎的车间还亮着灯,陶轮飞旋声中,新的挑战与希望正在交织,等待着陈家洼人用智慧和汗水去书写新的传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