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陪女友回老家过年中
子车无恙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489章 陪女友回老家过年中,医路人生:一位村医的奋斗之路,子车无恙,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哐当——哐当——哧——!”
伴随着一阵悠长而略显疲惫的汽笛声和火车轮与铁轨摩擦的巨大声响,墨绿色的长途列车终于缓缓滑入兰州火车站的站台。车窗外,是典型的西北冬日景象:灰蒙蒙的天穹低垂,远处光秃秃的山峦起伏,呈现出一种粗犷苍凉的灰褐色基调。站台上的乘客裹着厚厚的棉衣、皮袄,呼出的白气瞬间被凛冽干燥的寒风吹散。空气里弥漫着煤炭燃烧后特有的微呛气息、尘土味,以及一种属于大西北特有的苍茫和粗犷。
“小敏,醒醒,到兰州了!”许海兵轻声唤醒靠在自己肩上还在瞌睡的上官敏。三十几个小时硬座的颠簸,让两人都显得疲惫不堪。许海兵下巴的胡茬更密了些,眼圈带着淡淡的血丝;上官敏原本白皙的脸颊也有些黯淡憔悴,头发略显蓬乱。但此刻,两人的眼中都闪烁着抵达兰州的兴奋和即将真正“到家”的放松。
“啊?到了?”上官敏迷迷糊糊地睁开眼,适应着车窗外的光线和寒意,“总算到了,我屁股都坐肿了……”她站起来揉了揉酸痛的脖子,扭了扭僵硬的腰背。
“快?都快坐吐了,差不多两天一夜还快啊?”
许海兵失笑,一边手脚麻利地从行李架上取下那个装得鼓鼓囊囊的旅行包,又弯腰从座位底下拽出一个略显陈旧的行李袋,“赶紧活动活动,下车冷着呢!快把围巾围好,帽子戴严实了。”他嘴里叮嘱着,手上动作不停,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战士在整理行装准备冲锋陷阵。
兰州是个十站,下火车的旅客很多,车门刚一打开,拥挤的人潮再次裹挟着他们涌向站台。踏入兰州地面的瞬间,一股远比深圳冬天的冷风更寒冷更干燥的寒风扑面而来,像无数细小的冰针扎在裸露的皮肤上,滋啦滋啦的疼。
“嘶……好冷!”上官敏下意识地将脸埋进厚厚的羊毛围巾里,只露出一双眼睛,随即又惊喜地低呼,“海兵,你闻,是牛肉面的味道,还有烤地瓜。”空气中确实飘散着浓郁诱人的汤骨香、辣椒油的香味以及烤红薯的焦甜气息,让饥肠辘辘的两人不由精神一振。
“哈哈,这‘兰州味’够冲吧?走,赶紧出站,吃碗牛肉面再去坐回白银的大巴。”许海兵肩上扛着手上拎着行李包,上官敏提着小包紧紧跟着他,两人在摩肩接踵的出站大军中奋力向外移动。
兰州火车站广场比想象中更显拥挤和喧嚣。归心似箭的旅人、招揽生意的旅店伙大妈、卖地图和各种小商品的摊贩、叫唤拉客的出租车司机、维持安全的警察……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宏大的广场交响曲。广场西边不远处一大坪里停满了开往省内各地的大巴车,车身大多覆盖着一层薄薄的黄尘。
“白银,白银,差两位,马上走!”售票员操着浓重的地方口音,在寒风中奋力吆喝着。
许海兵和上官敏想吃碗牛肉面再走,结果四周一看,因为今天大年三十了,商家店铺都关门歇业回去过年了,他只好拉着上官敏上了那辆正在喊客的开往白银的客车。这是辆有些旧的大巴车,蓝色的车漆斑驳,挡风玻璃上结着一层薄冰。司机穿着厚重的军大衣,正用铁皮桶里的热水浇烫冻僵的柴油管。
“师傅,去白银,两个人”
“好咧,赶紧上车,把行李放好,马上发车了,一人十五块!”售票员是个裹着红头巾的中年妇女,脸颊冻得通红,动作麻利地撕票收钱。
车内出乎意料地拥挤,空气浑浊,混合着人体长时间封闭后的体味、劣质烟草味、食物残渣的味道,还有一股淡淡的汽油味。许海兵护着上官敏,在狭窄的过道里艰难挪动,终于在后排找到了两个紧挨着的空位。座位上的皮子硬梆梆它,铺着薄薄的绒垫子。
“最多两个小时就到白银了,你饿了吧,先吃点饼干对付一下,到家了就好了。”上官敏说着话的同时从包里拿出一袋饼干来,撕开。
“没事儿,这么远的火车都坐过来了,不差这两小时,你也吃。”他接过一块饼干,对上官敏说。
上官敏用冻得有些发红的手指整理着被风吹乱的鬓发,又紧了紧围巾。
车子在发动机一阵剧烈的咳嗽般的轰鸣后,终于颤抖着启动了。驶离喧嚣的火车站广场,穿过灰扑扑的城市街道。车窗外的景色渐渐变得开阔而荒凉。笔直延伸的柏油路两侧,是广袤、枯黄的田野,残留着收割后玉米秆的茬子,偶尔掠过一片光秃秃的白杨林,枝桠在寒风中瑟瑟发抖。远方的山峦连绵不绝,山脊线条刚硬,呈现出一种近乎贫瘠的土黄色或深褐色。黄土崖壁像巨大的屏风矗立在远处地平线上,壁上分布着大大小小、深浅不一的沟壑和洞穴,那是风与时间共同雕琢的痕迹。天空是高远的灰蓝色,几缕薄云像撕碎的棉絮,太阳只是个模糊的白色光晕,吝啬地洒下几乎感受不到暖意的光芒。
“看那边,”上官敏指着窗外一片地势相对平缓的塬上,那里散落着一些低矮的土坯房,烟囱里冒着淡淡的青烟,“那大概就是附近的村子。冬天看着荒凉,等开春了,地里种上麦子、玉米、洋芋,一下子就绿起来了。”
“嗯,跟咱们南方真不一样。”许海兵看得专注,语气里带着新奇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敬意,“这里有种……特别开阔、特别硬朗的感觉。像一幅粗犷的画,有一种苍凉的美。”
“是啊,我们这儿的人都说,兰州的风,一年刮两次,一次刮半年。”上官敏打趣道,随即又认真地说,“可就是这股风,吹得人骨头硬,脾气直。”
车子行驶在略显颠簸的国道上。车厢内,乘客们大多沉默着,或闭目养神,或呆呆地望着窗外。只有几个看起来是返乡的年轻人,凑在一起低声交谈,用浓重的乡音兴奋地谈论着家里的年货准备得怎么样了。
上官敏靠在许海兵肩上,轻声细语地给他介绍着沿途经过的地名和风物。
“看,前面那是皋兰山……那边有条小河,夏天水挺清的……哦,过了那个岔路口,就进入白银地界了……”她的声音带着一种回到熟悉土地的放松和自豪感,“白银以前叫‘铜城’,是因为有大型铜矿。我们镇上也有人在矿上干活。”
“那你们家主要是种地?”许海兵问,轻轻握住她冰凉的手,揣进自己厚实的羽绒服口袋里暖着。
“嗯,家里有十几亩旱地,主要种麦子、玉米、洋芋(土豆),还有些胡麻(亚麻)用来榨油。我爸是种地的好把式,我妈操持家务,养些鸡羊猪。我哥嫂……也在家帮忙。”上官敏的声音低了下去,似乎想起什么,抬头看了一眼许海兵,眼神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忧虑,“海兵,我们家条件不太好,就是普通的庄户人家,房子是土坯的,院子也不大,你别……”
“小敏,”许海兵立刻打断她,语气坚定而温柔,用另一只手轻轻拍了拍她放在自己口袋里的手,“瞧你说什么傻话呢?我是冲着你这个人来的,又不是冲着你家是什么条件来的。庄户人家怎么了?你爸妈凭劳动吃饭,养大了你这么好的女儿,我尊敬他们还来不及呢,再说了,”他凑近她耳边,压低声音,带着点调皮的笑意,“我可是带着‘厚礼’来的,保证会让伯伯阿姨喜欢。”
上官敏被他逗笑了,心里的那点忐忑淡了些,但想到包里那一对昂贵的白酒,又有点心疼钱:“那两瓶酒太贵了,我都说让你别买那么贵的酒……”
“第一次正式上门,礼数得周全。再说,你爸妈辛苦一年,过年了,尝尝南方的年货土特产,高兴嘛。”
车子继续在空旷的国道上行驶,偶尔与对面的车辆交会。窗外掠过的村庄渐渐多了起来,黄土夯砌的院墙,贴着褪色春联的木门,屋顶上金黄的玉米棒子垛,墙角堆着整齐的柴禾垛,偶尔能看到穿着臃肿棉袄的小孩在路边追逐玩耍,看到大客车驶过,兴奋地挥手叫喊。
“快看,那就是黄河!”上官敏忽然指着车窗外远方一条蜿蜒的、在冬日阳光下呈现出灰黄色的宽阔河道,“我们白银就在黄河边上,不过这里离我们镇还有段距离呢。”
许海兵顺着她的手指望去,那条被誉为母亲河的大河在苍茫的大地上静静流淌,蜿蜒而沉默,几千年来一直无言的滋养着两岸的土地和人民。
下午三点多,长途客车终于摇摇晃晃地驶入了白银市汽车站。比起兰州的喧嚣,白银的车站规模小了许多,人也相对少些,但年关将近的繁忙气氛不减。车站里多是短途的乘客,脸上带着回家的急切。
“终于到了!”上官敏长舒一口气,站起身活动着几乎冻僵的双腿。
“还没呢,小敏同志,万里长征还没到终点,到你家还有一段路呢。”许海兵笑着拎起行李。
上官敏俏皮的笑笑,“接下来,咱们只能找‘专车’回村了。”
所谓的“专车”,就是活跃在城乡接合部和乡镇之间的农用三轮摩托车。它们通常被改装过,后车厢加了帆布篷子,两侧焊着长条座椅,成为冬日里连接村镇的主要交通工具。
一出汽车站,立刻有好几个裹着厚厚军大衣、戴着皮帽和棉护耳的三轮车夫围了上来,热情地吆喝着:
“两位去哪儿?坐车不?我这车暖和得很。”
“青川乡黄沙沟,去不去?”
“去,上车吧,马上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