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翰林院同僚
江河大爷提示您:看后求收藏(第157章 翰林院同僚,科举,农家子的权臣之路,江河大爷,废文网),接着再看更方便。
请关闭浏览器的阅读/畅读/小说模式并且关闭广告屏蔽过滤功能,避免出现内容无法显示或者段落错乱。
翰林院同僚
待陈砚吃饱喝足回来,就见同屋翰林们看向他的目光颇为幽怨。</p>
倒是与陈砚同屋的前辈彭逸春笑得颇为和善:“陈三元吃的饺子滋味如何?”</p>
陈砚笑道:“还行。”</p>
话音一出,就察觉屋子里众翰林怨气更重。</p>
大家都在吃苦,独独你能出去吃饺子,众人如何能没有怨气。</p>
陈砚本以为翰林们开口便是“之乎者也”,闭口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清贵文人,谁料真正与他们相处才发觉他们与自己在府学的同窗们并没有什么区别。</p>
不少人干活也是拖拖拉拉,遇到困难时也会絮絮叨叨地埋怨。</p>
有些人仗着资历,将修起来颇为费力的史推给晚辈。</p>
大梁朝的文人们本就注重论资排辈,即便前辈们吩咐的任务晚辈们并不愿做,也是没法推脱的,否则一个不敬师长的帽子扣下来,就能让晚辈们吃苦头。</p>
晚辈若敢反驳,多的是圣人言等候。</p>
翰林院如此多人,能出头者少之又少,既要看际遇,也要看能不能熬得住。</p>
许是因陈砚三元公的身份,翰林们多还是敬重几分,并未真正欺压过陈砚,自陈砚入了翰林院,就被分派修《昌宗实录》。</p>
自永安帝登基后,翰林院就开始修先朝的《昌宗实录》,至今已有十一年。</p>
昌宗在位长达三十一年,导致《昌宗实录》修起来颇为费劲。</p>
陈砚与他们共事,并不想与同僚关系处得太糟糕。</p>
官场之上若非必要,实在不必结仇太多,否则将来被谁使了绊子,又是一桩麻烦。</p>
陈砚顶着一道道目光拿出一个油纸包,笑道:“食肆旁的点心铺子正卖梅子糕,各位修史必定辛苦了,我买了些回来,不若一人吃一块提提神。”</p>
衙房内众翰林眼中的怨气消散了大半,再看陈砚时颇为赞赏。</p>
不愧是三元公,想得实在周到。</p>
梅子糕不多,一人只能分一块,可那酸甜的糕点入口,就将残留在嘴里的焦糊之味给驱散了,众人心情大好。</p>
陈砚将糕点送到彭逸春面前,彭逸春笑道:“三元公想得实在周到,出去吃饭竟还记得给同僚带糕点。”</p>
话并无异常,脸上也是笑着,眼神却带了一些常人不易察觉的冷意。</p>
从陈砚入翰林第一日,这彭逸春就极热情,还带着陈砚将整个翰林院给转了一遍,又给陈砚介绍了翰林院的历史与大学士们。</p>
这种人在前世被人称为笑面虎,心最狠,陈砚敬谢不敏。</p>
彭逸春倒是心态极好,对陈砚可谓关怀备至,每日必要问问陈砚的进度,又要问问来时路上如何,可有何欢喜愁苦之事。</p>
陈砚自是搪塞敷衍,不过这彭逸春实在是毅力非凡之辈,如此热脸贴冷屁股之事竟坚持了两个多月,实在让陈砚佩服。</p>
陈砚便想,以此人心性必不会被困于翰林院。</p>
“我初入翰林,有颇多不懂之处,仰赖诸位前辈指点斧正,我方才不至于犯错,心中自是十分感激。”</p>
此番话听在众人耳中,心里便极为舒坦。</p>
这位可是当朝头一位三元公,却声称他们为前辈,又言受他们指点,如何能不让他欣喜。</p>
众人自是客气道:“前辈带晚辈本就是惯例,何须如此客气。”</p>
屋内其乐融融之际,范侍讲走了进来,众人瞧见赶忙行礼。</p>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